青銅謎案--宣德爐

 

20060905 09:20 來源:CCTV.com

 

    由於傳世的宣德爐極為罕見。而顯赫的盛名又使市場對宣德爐的需求非常巨大,因此,早在宣德末年,對宣德爐的仿製工作已經開始了。此後,各朝歷代都紛紛仿製。到了500年後的今天,無論到哪個舊貨市場或古玩店,均可見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銅爐,然而,如果想從這裡找到真正的宣德爐簡直像大海撈針。但是,宣德3年鑄造的那3000件銅爐,除非是在地下安睡,否則也不會憑空消失。很多藏友都相信,也許在某一天,就會在古董攤上遇到真正的宣德爐,那麼,該如何判斷宣德爐的真偽呢?

 

  蔡運章: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研究員(宣德爐)銅爐的用料,有特殊的成分,製造工藝,也非常講究,非常精緻,儘管從明代末年,特別是清代工業以來,歷代都在一直在這個仿製宣德爐,但是都很難達到當時的水準。

 

  商周時期青銅器大都是採用泥范的一次鑄造法,這種鑄造法所用的范模只能使用一次,所以青銅器沒有完全相同的。到了明代以後,失蠟法已開廣泛應用,這是一種相對較簡單的方法。分為幾個步驟先用膠泥來塑出基本造型用石膏對半把泥形包好把石膏形打開,取出最初的泥形,然後用融化的蠟,倒入石膏模型內,冷卻後再倒出蠟在蠟件上雕刻細節用硅膠來深入,做成硅膠形,再用石膏來固定涮蠟件,方便複製  將涮出的蠟件,組合成需要的形狀再用石膏包裹蠟件上炕烘焙,使蠟流出將融化的銅水倒入石膏模子中,冷卻後,敲碎石膏,就可取出銅器使用失蠟法來製作銅爐,成本相對低廉,只要蠟模不壞,就可以反覆翻制下去。可是,現在製作方法上的進步,與記載裏宣德爐的製作工藝,已開始大相徑庭。在原料和色澤上,宣德爐採用了貴重金屬,只需輕輕擦拭,就會呈現出自然絢爛的色彩。而後來製作不可能使用太昂貴的金銀,甚至在表面拋光的工藝上,使用的也是現代工藝  熊雄:據說宣德皇帝曾經詢問鑄工說,銅煉幾次才能精純?鑄工回答說用六火煉銅,就會現出珠寶的光彩。於是宣德皇帝命令煉十二火,把最精純的銅選取出來製成宣德爐。這樣不惜成本的冶煉,使得宣德爐,應當更多一層精工細做的莊重。董小宛的丈夫,明末學者冒襄在《宣德爐哥注》寫到,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從意象的文字來猜測實物,總是讓人很難下準確判斷。這也是帶款銅爐格外吸引藏家的原因。 石 先生購得的這個銅爐,究竟是什麼時代的作品、能否與宣德爐劃上等號呢?我們將繼續與您勘探宣德爐真偽之謎

 

  目前藏界公認宣德爐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原料除銅之外,還應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別細膩、精緻;二是有五色為標準色,分別是佛經紙,栗殼,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經紙色為最好;三是一般爐料要經四煉,而宣德爐經十二煉之繁,因此爐質會非常柔和純凈,四是底款由皇家監製,應該法度森嚴,字體規整。

 

  蔡運章:用失蠟法仿製青銅銘文,多數採用腐蝕的辦法,拿,把這個蠟溶化到青銅器底部、內部之後,然後把字把它開出來,用化學藥品,比如硝酸,涂上進行腐蝕。腐蝕出來的這個字體,這個銘文,字口不清晰,深度都不夠。

 

石先生結合專家的指點,反覆觀察自己購得的那個銅爐,終於在底款上發現了與史料不符的破綻。原來,這個銅爐六字底款大明宣德年制書法上稍顯纖弱,而且六字中的字,和明代書法中字的通用寫法相比,竟然多了一小橫。

 

這憑空多出的一小橫,把撿大漏的希望給掃空了,可是,讓 石 先生暗自慶倖的是,通過一番求證,他也對宣德爐的了解深入了許多。假如有一天,能夠在古玩攤上見到真正的宣德爐,一定不會再錯過了。

 

  熊雄:從宣德三年到現在,50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傳說中典雅古樸、珠光寶氣的宣德爐,可是,始終沒有一個爐,能夠被確定,它就是宣德三年開爐製造的3000個宣德爐中的一個。現在,宣德爐的概念,早已不僅是指宣德三年鑄造的爐,而是所有帶宣德款銅爐的統稱。一般來說,在風格設計上帶有明代中葉特徵,而包漿和銅質特佳者,就能作為宣德爐的候選。但是,這些宣德爐絕大部分都不是宣德年間的,這些帶款的銅爐,與其說目的是為了高倣,還不如說是對歷史上,制爐藝術黃金時代的尊敬和緬懷。

 

真品難覓宣德爐

 

(個人收藏品)

 

此件宣德爐底款為「琴書侶」宣德爐開啟了中國用黃銅鑄爐的先河,其選料之精可以說是中國歷代所有銅製品的極端。黃銅是一種會產生黃金般澄亮光輝的銅鋅合金。毫無疑問,正是這一特點才使宣德皇帝龍心大悅。除了銅以外,鑄造宣德爐的原材料還有金、銀等33種礦物,

 

西元1428年的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在看過臣僚呈遞的所有圖樣和樣品後下了一道諭旨,宣佈使用暹羅國晉獻的風磨銅開爐鑄造宗廟祭祀所用鼎彝和內府日常爐具。這些樣品所用的銅料都經過6次甚至12次提煉,而造型則一律根據《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夏、商、周三代青銅器和宋元名窯產品。當時正是宣德三年,海內升平,四方朝貢,這使宣德皇帝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親自督促這件事以補內藏之缺。但這種銅香爐只鑄造過一次,一共有3000多座。由於那些銅爐數量稀少,異常精美,因此在當時就十分珍貴,以至後世紛紛仿製,使宣德爐這個名稱竟被廣泛引用,成為所有銅香爐的通稱。

 

宣德爐開啟了中國用黃銅鑄爐的先河,其選料之精可以說是中國歷代所有銅製品的極端。黃銅是一種會產生黃金般澄亮光輝的銅鋅合金。毫無疑問,正是這一特點才使宣德皇帝龍心大悅。除了銅以外,鑄造宣德爐的原材料還有金、銀等33種礦物,這使它經過多重冶煉之後看起來與眾不同。專家們說,普通的銅在經過四煉以後就會呈現珠光寶色,而即使是最劣的宣德爐所用之銅也經過六煉。這說明真正的宣德爐顏色卓爾不群。明代文士冒襄在所寫的《宣德爐哥注》中說: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熱火久,爛燦善變,久不著火,即納之污泥中,拭去如故。

 

宣德爐有栗殼、茄皮、棠梨、褐色和佛經紙等多種色澤,其中以佛經紙色為第一,而爐體分為爐身、爐耳、爐足三部分。據流傳至今的零星記載,當年宣德朝的臣工們共據古代名器為宣德爐繪製了117種圖譜,主要包括鼎、彝、爐等,而且各器的細微之處多種多樣,如耳就有朝天耳、環耳等50余種,邊有20多種,口有十幾種,足有40多種。並不是所有的宣德爐都有爐耳,但有爐耳的都位於爐身兩側,而爐身大部分沒有紋飾,盡現美麗古樸的銅色和莊重的造型。只有少量的宣德爐在爐身敲上一些小塊金箔。根據爐身造型的不同,宣德爐有圈足、三足、四足之分,並且爐壁厚重,上手有種沉甸甸的感覺。

 

在宣德爐上,失蠟法鑄造工藝被運用得淋漓盡致,所鑄器物既無範痕又無墊片的痕跡,同時耳、足處還沒有範土。不過,由於真正的宣德爐能夠得以流傳至今的如鳳毛麟角,因此現在能見到的基本都是後來仿製的。

 

仿製宣德爐自宣德爐鑄成之日起就無時沒有,其中的精品足以與真器媲美,即使專家也無法辨別。至今,儘管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有許多宣德爐,卻沒有一件能被公認為真正的宣德爐。20年前,南京市棲霞區龍潭鎮附近出土過一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單框楷書款香爐,器型源自夏、商、周三代的簋式青銅器,有壓手的質感且爐體上的鏽色猶如老繭般厚實。但即便如此,專家也只能鑒定其為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器。

 

宣德爐最早的仿製者為吳邦佐。據說,吳邦佐是宣德時參與鑄爐的要員。在宣德爐停燒後,他就召集、雇用原來的工匠自行鑄冶,所做器物款字為琴書侶或直書其名。吳邦佐的宣德爐仿製品非常精良,後來歷代的所有仿製者都不能與其相比。在他之後,著名的仿製者還有學道、施念峰、甘文堂、蘇州蔡家、徐守索、周文甫、湯子洋和清代的巴格之等。在當代收藏家眼裏,這些仿製者的私鑄爐由於使世人能夠得見深宮的宣德爐之貌而居功甚偉。

 

真正的宣德爐的款只有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4種,各種字體都有,但以楷書為多,筆法自然流暢,莊重而威嚴。最早,有些真宣確實沒有款,但流傳至今,早已被各代添刻完畢,現在已絕對沒有無款之物。在所有的古玩中,宣德爐的辨別是最容易的。真宣由於長時間隨主人案磨布擦、細細珍藏,器物表面一般都有厚厚的包漿。另外,還有一些曾隨主人周遊陰界,經長時間的土壤酸堿侵蝕,器物表面有嚴重的腐蝕層。宣德爐的造型以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以大小而言,直徑812釐米的爐最常見,15釐米左右的數量稍少,但價值要高。大於20釐米的爐很罕見。在同樣尺寸的情況下,爐的質量越重價值越高。

 

再議宣德爐的真偽

 

(盧聖)
2007/05/31 14:58

 

宣德爐由於其仿古代名器造型制作和器物中摻入名貴金屬而聞名,所以是歷代工藝匠熱衷仿制的對象。世上的真爐和仿品隨著年代的推移,後人已經難以判別,並經朝代更迭,戰亂和外國殖民者的入侵,散失和銷毀了大量的器物,留存於世的已經不多,越發顯得珍貴。

 

  有傳說:現在已沒了真品,留下的質量好的多是明中期到清中期三百年之間制作的仿品。反正筆者是沒見過真的,沒比較;甚至有人都懷疑被蔣介石帶到台灣去的幾件國寶都是假的,現藏於大英帝國博物館的幾件藏品也是假的,這筆者就不敢苟同了。現在世面上假的多了,真的也變成假的了,這就印證了「假似真來,真亦假」這句話。難到蔣介石什麼家當都扔了,就捨不得這幾斤銅嗎?難到英國殖民者看到中國人用銅香爐拜佛,也叫英國銅匠做幾個出來拜拜聖母瑪麗亞?

 

  現在的世道,說假話不上稅,說真話要負責任。專家對古董的判別只要說假的,大多數人都贊同,因為他們沒有,這是妒忌;只要說真的,就要召來非議,有損專家形象,或者被人疑為「翹邊」。質量差的,說成是假的,質量好的,說成是仿的,反正你也沒見過真的,如果見過,也不會拿來鑒別,這就是玩古玩的竅門。

 

  今天筆者要以一種比較科學的說法來改變人們對宣德爐真偽判斷的觀點:即科學的密度檢測法,並輔助兩點配合判別。

 

  

 

一﹑密度檢測法

 

  宣德爐是用銅鑄成,銅這種物質的密度為8.9,溶點1184℃ 。宣德爐是否為純銅鑄成,回答肯定是不,那麼純度是多少呢?沒人測定,高於95%還是低於95%,或者更低,它肯定還含有金屬錫﹑鋅﹑鉛﹑鐵等元素,那麼它的密度一定不到8.9

 

  我們的先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道用金屬錫溶入銅溶液中,生成青銅做器皿,用金屬鋅溶入銅溶液中,生成黃銅。金屬錫的密度為5.75,溶點為232℃ ,金屬鋅的密度為7.14,溶點為419℃ 。而青銅合金的密度因摻合的比例不同而不同,溶點大約在攝氏700800℃ 之間,黃銅的溶點也在1000℃ 左右。

 

  據史記載,宣德爐所用之銅是從暹邏國而來,共31650斤,添加了黃金640斤,白銀2880斤,一批制作了3000件器物。在這批器物的制作過程中,對銅的鈍度要求是比較高的,經6煉或12煉才得以鑄制,也就是說先把原料加熱到250℃ ,把溶點低的金屬錫溶液瀝掉(史書記載用鐵篩網,鐵的溶點為1535℃ ),把原料再加熱到450℃ ,把金屬鋅溶液瀝掉,以此類推,把溶點低於銅溶點的其它金屬溶液全部瀝掉,再加熱到1200℃ 左右時濾掉(把不要的液體清除稱瀝,把不要的固體清除稱濾)比銅溶點高的金屬。而得到比較純的銅。但這種解釋要有個前提,從暹邏國進口的是銅礦粉而不是銅材,經12煉之後只得4成就能說明原料的優劣(我國從贊比亞進口的選精銅礦和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選精鐵礦的出銅和出鐵率都在65%以上),何況明朝前期的冶煉術,還只能冶煉銅合金,不能還原銅合金,就是現代溶爐冶煉技術,要把某些元素從溶液中分離出來也還是很困難的。

 

  但是筆者在此要說明的不是明朝前期的冶煉術,而是31680斤風磨銅經12煉後只得4成,也就是12672斤。我們現在假設這組數字的銅都是100%的純銅,密度都為8.9(事實是不可能的,49的黃金還含有萬分之一的銅元素),那麼計算出的銅﹑銀﹑金合金的密度分別為9.109.36。筆者據此提出一個新的論點,凡測得宣德爐密度在8.99.36之間的和底下銘款注有宣德年制的爐,都是真品,考慮到以上三種單質的原有純度,筆者可大膽推論,凡密度接近8.9的爐,如密度在8.85以上的,都可視為真品。

 

  有人會提出,後人仿制也摻入重密度的金屬,也能以假亂真。這有沒有可能呢?會,但可能性很小,以兩點說明:1高密度的金屬只有鉛廉價,但鉛銅合金的銅材表面氧化後會發黑,一看便知,蒙不了人;2除了皇帝老兒肯一擲千金的把金銀混入銅中鑄器之外,別人是捨不得的。仿造還是作假,都是為名利而來,為名:那些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皇孫貴族如果要仿,也是少量的,真的添加了金銀,那器物就不亞於宣德年的制品,從明中期到末期的仿品制作工藝來看,遠遠超過宣德年間。為利:作假者在制品中決不會添加金銀,否側不是虧了嗎?

 

  因第一批3000件含金銀器物得到宣德帝的肯定(平均每件器物重4斤),同年被令加鑄(史料記載)15000件。此批器物大多數是大型的,都是實用型的,不含有金銀,但添加了從日本進口的13600斤鋅,6400斤鉛,800斤紅銅(比較純的銅),640斤錫,溶煉成黃銅澆鑄。這兩批18000件就是有名的宣德銅器真品。到現在是不是都遺失了呢?筆者認為還大量存在,特別是大型器物,因仿的人少,存世的真品就多,象爐這種小件,因從成本上﹑工藝上容易仿,相比較真品就少。

 

  如果您有宣德爐,不仿用排水法求其體積,除以重量得到密度的方法判別一下。

 

 

 

 二﹑色質判定法

 

  人們都知道,按照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金屬鐵是易氧化物,銅是難氧化物,金是不氧化物。鐵在空氣中能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鐵或四氧化三鐵,形成鐵銹,鐵銹疏松透氣,導至鐵繼續氧化,而銅和鋁一樣,它表面氧化後會形成致密的保護層,阻止空氣和銅繼續接觸,金不和空氣氧化,甚至不被強酸氧化。銅和元素周期表前面的金屬生成的合金,易氧化,和後面的金屬生成的合金不易氧化。

 

  宣德小件銅爐的材料,經6煉到12煉之後,基本接近純銅,所以顏色為紫紅色的,雖添加了金銀材料,因數量較少,並已充分溶解在銅溶液中,形成合金,對制成品的色質改變不大。這就是為什麼在明中期或後期官仿或文人鑄爐中不把金溶入銅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灑金﹑鎏金﹑錯金﹑割金等工藝裝飾在爐表面,達到美觀的效果。

 

  宣德銅爐表面經長時間的氧化,會形成栗紅色的氧化層,這就是判別真假宣德爐的基本色調。由於每爐銅原料在冶煉過程中,因冶煉技術水平局限和手工操作,其它金屬成份數量的剝離不盡相同,使銅溶液的合金成份不同,會造成宣德爐材料顏色有差異,也導致這些銅合金表面的氧化層顏色的差異。但萬變不離其中,筆者認為:真宣的表面顏色與栗紅色相差無幾。

 

  因此,要從表面顏色上判別真假宣德爐已經很清楚了。如銅爐表面氧化層顏色顯黑色或黑色帶綠,那是銅材料中含鉛太高,不屬純銅;如銅爐表面生成綠銹,那是含錫太高,已接近青銅合金;如銅爐表面一擦就黃爛爛的,氧化層不致密,那是含鋅太高,是黃銅合金。從表面質地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見到砂眼等,那是黃銅合金鑄造或是粗銅鑄造。從重量上看,爐直徑12厘米 的,重量大約在1千克 以上,爐直徑15厘米 的,重量大約在1.7千克 以上,爐直徑18厘米 的,重量大約在3千克 以上,在考慮爐壁厚度相同情況下,近似半圓球環的體積。

 

  明中期左右,也是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期,歐洲工業已相當發達,技術已相當領先。隨著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業發達,從阿拉伯世界帶回了先進的冶銅術,如在硫化銅鐵礦中,用硫酸先把鐵置換出來,再用熔爐冶煉純銅;在硫酸銅礦中,先讓其生成硫酸銅溶液,再用鐵置換銅。包括制模翻砂技術的提高,明中期後的銅制品質量越來越好。

 

  在文人制爐的歷史中,造出了很多銅爐精品,如用灑金花工藝,在爐的外面或內外面錯落有至的鑲嵌碎金花,達到裝飾效果;用錯金和割金技術,在爐的外面繪有雲龍文飾﹑連枝文飾或人物山水圖案,使之不但成為一件精美的鑄器工藝品,還是一件藝術繪畫,這是真宣德爐沒有的。

 

  特別要提到的是明末清初,有一位叫石叟的僧人,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冶煉專家,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雕塑藝術大師,一位畫家,他所鑄的銅爐有他的特點,他不仿宣德爐的式樣,自成一體,他制的銅佛像栩栩如生。在他制作的銅爐上,都用銀割絲繪有精美的圖畫,連枝文飾等,他用銀割絲把佛像上的衣裙裝扮的生動活潑。英國收藏家這樣評價到:石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家。目前在英國博物館內還收藏著石叟制的銅爐和銅佛像。現在石叟制的銅爐和銅佛像傳世極少,價格不菲。由於石叟制的銅器異常精美,後人也有仿制,但由於技術原因很容易識別,石叟在銅器上的銀割絲細而勻稱,且石叟制的銅器中含有金屬鎳,表面的氧化層顏色呈佛經紙色。

 

  因此,從質量和制作工藝上說,宣德三年制的銅器質量遠不及明中期後制作的仿品,真宣德爐只在器物造型和材料中含有金銀而聞名,難怪專家在真偽之間難下定論。

 

 

 

 三﹑銘文識別與判斷

 

  自明朝以來,好的手工藝品都留有銘文或字號,這是手工藝人對自己作品的自信。宣德銅爐和瓷器一樣,也留有印記。如何來識別和判斷呢?這要從當時的習慣﹑規定等情況考慮,也可以用現代人運用的常理進行推測。

 

  我們現在的產品,如是內銷的,有生產地址和廠名,如是出口的,有中國制造和相應的英語標識,不可能同時出現國名﹑地名﹑廠名等繁索的標識,這是常識,我想明朝也一樣。宣德爐查明的款識一共有四種,即一字﹑二字﹑四字﹑六字款,圖形有方形和圓形。宣德帝制爐時沒考慮到出口,他的制器官坊也就不必要把國號和年號同時打印在爐上,因此筆者認為:四字年號款是真宣德爐的識別款,一字和二字款是民坊制品,六字款是清朝的仿品。因為自清朝後,大多數手工藝品才出現國號﹑年號一起上的款識,此外,清朝的制品中還出現年號與人名號一起上的假貨,如「大清乾隆年制」石叟款,石叟可是明代人,又來了一出」關公戰秦瓊」。

 

  另外還有一個鑒別誤區,就是有的專家把宣爐底下注明朝代年號﹑皇帝年號﹑和人名的器物斷為仿制,筆者認為不妥,宣德三年制的爐是真品,婦孺皆知。要仿就仿真品,仿個假品算什麼?再說,從歷代到當今,制假販假不是死罪,仿真品才利厚人皆共知,就是死罪,那更要仿真品。舉個例子:強盜知道搶劫是死罪,他會去搶平頭百姓嗎?財主和錢莊相比較,肯定去搶錢莊。例子雖不恰當,但筆者認為是一種常理。

 

  用宣德爐的監造官吳邦佐名字做銘文的爐也很多,筆者認為:那些爐基本上和宣德爐同年代出品,肯定是非官方制爐。銅在我朝計劃經濟時代,是國家控購原材料,明朝也一樣,宣德年國泰民安,鑄炮用不了多少銅,一些有門路的民間作坊弄到銅,苦於沒有朝庭批准不能買賣銅制品,只得掛靠臣官吳邦佐,適時宣德爐在民間廣受歡迎,作坊得利,吳邦佐也得到孝敬,何樂而不為。就象現在掌管大型基建項目的權力人物,讓工程隊多掛靠幾支,項目再拆細點,大家有飯吃,紅包多收點一樣道理。所以把有這些銘文的爐斷為清仿,很難認同。

 

  目前在古玩市場上已經看到,仿宣德器型的香爐,從尺寸大小,重量是一模一樣,它是用純銅鑄的,也就是電解銅,密度達8.915厘米 直徑的,2千克 重,並且翻砂工藝極精,內外模具在一個中心上,鑄的爐四壁和底一樣厚,內光外滑,並且經過電鍍或酸洗,氧化層極其漂亮,但沒有注款。如注個大明宣德年制,你能識別嗎?把真宣和這個制品放在一起,不懂古玩的肯定說:裡面澆的這麼粗糙的那個,肯定是假貨。如果這個制品再傳個幾代,又有什麼人能判斷呢?我想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色譜儀﹑光譜儀也只能分析相隔幾萬年以上的元素,對只有相隔幾百年的銅元素是分析不出來的。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3青外包(手蓋印)

 



73青內票(雲南省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廠出品)

 

 

88青外包

 

88青背面

 

     

勐海茶廠 :

 

1938 1966

 

1938年民國政府令中國茶業公司派專員鄭鶴春與技師馮紹裘來滇。經調查,雲南有發展茶葉事業之經濟價值。于當年1216日 成立「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改名「雲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此名稱沿用至1950年。

 

1940年創建佛海實驗茶廠,由范和鈞先生擔任廠長。

 

1941年秋,完成基礎廠房,試驗生產第一批滇紅。“……綠茶銷印度78箱,銷緬甸56箱,七子餅茶銷泰國462……”

 

1942年持續建廠,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役爆發,中茶公司下令所有職員撤退至昆明。職工一周內快速完成建廠任務,但機房通電後隔日立即拆遷。所以當時佛海茶廠應並未制茶,而所生產的緊茶及圓茶並非由廠方自製,而是扶助茶農茶工自產自銷,凡自願經營緊茶業務的,皆可由我廠出面擔保,向當地富滇銀行貸款,製成緊茶後,交由我廠驗收,合格者由我廠統一運銷……”(范和鈞口述)。

 

1944年一度複業又立即停業,恢復生產紅茶43擔,收購當地私商緊茶3268
1950
年「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創立,簡稱「省茶司」。

 

1951年9月14日中國茶葉總公司註冊「中茶牌」。

 

1952年佛海茶廠再次複業。719日 中國茶葉總公司通告所屬系統內統一啟用「中茶牌」,「注冊商標統一為中茶牌,開始是紅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紅色的,到了50年代末期改為綠印。」

 

1964年省茶司改名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期間也更改過多次名稱。

 

1966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2

 

19726月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併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

 

1976年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勐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茶(渥堆熟茶),並決定茶品嘜號。勐海茶廠為7475開頭,末尾為2

 

197679年勐海茶廠外銷出口多以麻袋與紙箱包裝的散茶為主,緊壓茶只有74527572二種熟茶餅。

 

1979年以後外銷出口開始出現多樣化拼配的茶品嘜號,如754275327582等。

 

19811982年間省茶司接受香港茶商訂單,由勐海茶廠製作一批7572青餅。

 

1985年香港南天貿易公司開始向省茶司訂制8582青餅,由勐海茶廠製作。茶品大票由省公司之直式大票,改為各廠方署名之橫式大票。

 

1990年中國茶葉公司通知茶廠停止使用「中茶牌」商標,勐海茶廠應與下關茶廠1991-92年間同時啟用大益牌與松鶴牌商標。

 

1994年開始籌備股份制公司化。

 

1995322日以西雙版納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註冊「大益牌」商標。開始生產大益牌七子餅茶。

 

1996年正式改制成立為西雙版納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1999年省公司營運不善,茶廠自行大量接受茶商訂單,茶品規格包裝多樣化。

 

下關茶廠 :

 

1941年(民國三十年)蒙藏委員會派任桑澤仁與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商定,共同合資於大理下關創辦康藏茶廠,也就是下關茶廠的前身。主要加工緊茶、餅茶銷西藏地區,加工沱茶銷四川。至目前為止,緊茶與沱茶仍然是下關茶廠主要的特色產品。1942年加工的緊茶銷往西藏、四川,及雲南省當地少數民族地區,注冊商標為「寶焰牌」。1949年停止生產。1950年改名為「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分公司下關茶廠」,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統一使用「中茶牌」商標,從此各國營茶廠統一沿用「中茶牌」至今。1955年,下關地區歷史悠久的私人制茶商號全部納入下關茶廠。期間,與勐海茶廠相同更名多次,1959年又恢復為雲南省下關茶廠。1990年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寶焰牌(緊茶、餅茶、方茶)注冊商標正式啟用,1992年松鶴牌沱茶注冊商標正式啟用。1994年由雲南省下關茶廠、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慶渝中茶葉公司、雲南省下關茶業綜合經營公司、下關茶廠職工持股會,共同組成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下關茶廠正式規範為雲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52~1968

 

1951年緊茶統一規格,每個238g ,每筒七個,每擔30筒。

 

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公司統一使用中茶牌。下關茶廠開始生產七子餅茶。進入60年代因原料調撥計畫和加工產品的分工,下關茶廠以沱茶與緊茶為主要產品,圓茶只少量生產,多數計畫交由猛海茶廠生產。

 

1953年茶廠通過試驗,將餅茶揉制由布袋揉成圓型後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鉛餅加壓的方法,改用鋁甑直接蒸壓的方法。

 

1955年經省公司批准,緊茶規格由心臟型改為磚型,先生產10噸到麗江等地試銷並徵求消費者意見。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廠對出口緊茶進行人工後發酵試驗。下關茶廠七子餅茶形狀由凹型底改為平底。

 

1956年按股合併私營茶莊或茶業公司於國營企業,從此結束私商經營茶業的歷史。

 

1958年試驗成功高溫快速人工後發酵,達到縮短發酵週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60年批准量產250g 普洱方茶。

 

1962年開始生產125g 沱茶。

 

1963年邊銷緊茶內包裝改用牛皮紙袋、麻繩捆渣,改變長期以糯葉包裝。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響,緊茶寶焰牌改為團結牌;而心臟型不利於機械加工、包裝,遂停止生產,1967年開始生產磚型緊茶,配料與加工工藝不變。

 

1968年為配合茶廠定量供應的原因,沱茶重量從原來的125g 改為100g

 

19721978

 

1972年經省茶葉公司批准,恢復七子餅茶的生產。同年六月,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併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正式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經省公司批准恢復七子餅茶生產。

 

1973年昆明茶廠吸取下關茶廠緊茶渥堆發酵的原理,再經高溫高濕人工速成的後發酵處理,製成現今的雲南普洱茶(熟茶)。

 

1975年試製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專供香港天生行,由該行轉銷法國市場銷售。

 

1976年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猛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茶(渥堆熟茶),並決定茶品嘜號。下關廠為76開頭,末尾為3

 

1978年下關茶廠原本產量不大的圓茶(七子餅茶),因原料調撥困難,省公司將生產計畫下達給勐海茶廠加工。

 

1979

 

1979年香港天生行到下關廠參觀,1980年再偕同法國茶葉批發公司、專欄作家、醫學博士等一行人到廠參觀。

 

1983年因訂單需求,向省公司申請恢復製作七子餅茶,唯量少以供應日本外銷
訂單為主。

 

1985年為解決廠內的野生茶(荒野茶,又稱大樹茶)出路問題,經抽樣送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檢測,結果確認屬茶科植物,可飲用。

 

1986年班禪參觀下關茶廠,希望恢復心臟型緊茶的生產,並當場訂購500擔,由下關茶廠加工後運交青海省政協;而當時亦在省內邊銷茶區銷售一部分,但數量不多。

 

1987年底臺灣開放大陸探親,1988年底臺灣茶藝界一行十四人到下關茶廠參觀。
1988
年為解決中檔原料過多,開始試製加工丙級沱茶

 

1989年昆明茶廠開發出旅遊微型沱茶。下關茶廠於1997年生產3g 微型小普洱沱茶,主要出口日本。

 

19901130寶焰牌緊茶正式啟用。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安息香:安息香(英文:Benzoin)又稱苯偶姻二苯乙醇酮2-羥基-2-苯基苯乙酮2-羥基-1,2-二苯基乙酮,是一種無色或白色晶體,可作為藥物和潤濕劑的原料,還可用作生產聚酯催化劑。安息香樹脂,有時也被簡稱為安息香。它是由安息香樹分泌出的紅棕色樹脂。安息香膠中並不含有安息香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苯甲酸(亦被稱為安息香酸)、肉桂酸和樹脂。

 

 

靈陵香:又名:廣零陵香(《綱目》),廣靈香、平南香、滿山香。
多年生直立草本,具濃烈香氣,高1米許。根須狀。莖往往在下半部呈匍匐狀,光滑無毛,具稜或薄翅。單葉互生;無托葉;葉片卵形,長4~9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微尖,基部楔形,兩側顧葉柄下延成翼狀,全緣,皺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紙質,側脈每側3~4條,上面下陷,下面突起。花單生於葉腋,下垂,花柄纖細;花萼淡綠色,深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花冠黃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長於萼片;雄蕊5,等長,著生於冠管上,花絲極短,分離,基著藥,戟形;子房上位,1室,特立中央胎座,胚珠多數,花柱棒狀。蒴果球形,果皮灰白色,膜質。種子細小,多數,黑褐色,有稜角。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山谷、河邊、林下。分佈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臨床套用】防治感冒、流感

 

唐木香:多年生菊科味芳香。身高超過1米。原產於印度北部中醫臨床有健胃之效。

 

碳粉:和香所需媒介之一,有助燃功效。

 

白檀:(Santali Albi Lignum)為檀香料(Santalaceae)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之心材。
此一半寄生性之常綠小喬木,為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澳洲及印尼等地原產,臺灣南端墾丁公園亦有栽培,主用為白檀油之製造原料,過去曾用於尿道防腐劑而治療淋病,於磺胺製劑及抗生素出現後,亦不復見用,魏晉間所完成之本草-名醫別錄始著錄。宋代圖經本草曰:「檀香,木如檀,生南海。消風熱毒腫,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鬼氣殺蟲。此有數種,黃、白、紫之異。」明代本草綱目曰:「白檀尤良。」是白檀為檀香之最佳者。本草綱目釋名曰:「檀,善木也。古字從亶。亶,善也。」一名旃檀、真檀。「釋氏呼為旃檀,雲南人呼紫檀為勝檀香,即赤檀也」。由是可知,檀香亦為中外兩用生藥。

 


蘇合香【功用主治】通竅,辟穢,開郁,豁痰。治卒然昏倒,痰壅氣厥,驚癇,溫瘧,心腹猝痛,疥癬,凍瘡。
1《別錄》:"主辟惡,溫瘧,癇□。去三蟲,除邪,令人無夢魘。
2《本草正》:"殺蟲毒。療癲癇,止氣逆疼痛。
3《本草備要》:"走竄,通竅開郁,辟一切不正之氣。
4《玉楸藥解》:"利水消腫,治脹,疹疿,氣積血癥,調和臟腑。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劑。外用:溶於酒精,塗敷。
【宜忌】《本經逢原》:"陰虛多火人禁用。

 

龍腦又名片腦桔片龍腦香梅花冰片羯布羅香梅花腦冰片腦梅冰等,是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樹脂揮發油加工品提取獲得的結晶,是近乎於純粹的右旋龍腦。亦有用化學方法合成。主治:溫熱神昏,中風痰厥,溫熱昏倒,耳腫發脹,頜癰頰腫,關節疼痛,目赤翳膜,口瘡糜爛,陰瘡濕疹等。

 

肉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又名玉桂牡桂,為樟科常綠喬木
肉桂各部位又可分別用於醫藥,樹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桂皮,為中國傳統名貴中藥材,也作調味品,有驅風健胃、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之效;樹枝則能發汗驅風,通經脈。

 

乳香(frankincense)是一種由橄欖科植物乳香木Boswellia thuriferaBoswellia sacra)產出的含有揮發油的香味樹脂,古代用於宗教祭典,也當作熏香料(製造熏香、精油的原料)使用。乳香也是中藥的一種外科和內科藥材,用於止痛、化瘀、活血,乳香「性溫,療耳聾、中風、口噤、婦人血風。能發酒治風,冷止大腸,泄僻療諸瘡癤,令內消。」

 

甘松/(學名Nardostachys chinensis)為忍冬科甘松屬植物,是中國特有的植物。原產於中國大陸四川青海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3,200米至4,05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河漫灘、沼澤草甸以及灌叢草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中醫上以根和根狀莖入藥,性溫、味甘,功能理氣止痛,主治胸腹滿痛等症。

 

 

生沒藥/又作末藥(英文名:Myrrh,拉丁文學名:Commiphora molmol),在東方是一種活血、化瘀、止痛、健胃的中藥,來自產地古代阿拉伯東非一帶。《北史》中即有記載,說是來自西域漕國。在西方,沒藥是一種據說有神奇療效的藥物希伯來人將沒藥樹枝製作成各種芳香劑、防腐劑和止痛劑。舊約時期,常被做成油膏,塗抹在傷口,促進傷口癒合。/

 

山奈: 本 品 為 薑 科 植 物 山 奈 (Kaempferia galanga LINN.)之 乾 燥 根 莖 。
功 用 : 溫 中 散 寒 , 附 濕 辟 穢 , 消 食 止 痛 。
主 治 : 心 腹 冷 痛 , 寒 濕 霍 亂 , 風 蟲 牙 痛 。

 

大茴香/又稱八角,和甘草的甜味接近,可以用來在食物中替代甘草。所含的莽草酸是製造抗病毒藥物奧司他韋的合成原料之一。該藥物特別用於流感的防治。但未經提煉的八角本身並無類似作用

 

丁香用於烹調、香煙添加劑、焚香的添加劑、制等。也可以作為藥用,中藥也有丁香花蕾入藥,藥名公丁香,性溫,味辛。 丁香油是一種重要的香料,也可以治療燒傷,作為牙科的止痛劑。

 

 

龍涎香(Ambergris)是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乾燥品。其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咳喘氣逆、心腹疼痛等症。

 

麝香

 

治療閉症神昏、活血止痛、瘡傷種毒、催產下胎是以孕婦慎用。

 

 

奇皮(俗稱香的味精):這是一種禁忌的原料,製香人都知道只要加一點點就非常的芳香濃郁,有很重的沉香味(西瓜味)但美中不足的是這味配方卻有毒性所以....末學冒死揭露希望不要被製香業者追殺才是

 

 


這是末學整理的部份製香原料,可用來製作臥香、香粉、香丸及香餅等請各位參用。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一、亂箱(托盤)內陳設

 

二、配置說明圖

 

 

1.亂箱(香道具托盤)

 

2.香箋

 

3.銀葉托盤(備用)

 

4.銀葉托盤(試香用)

 

5.香插桶(香筋建)

 

6.銀葉盒/重香盒

 

7.香包(囊)

 

8.香爐(2本)

 

三、香席陳設

 

 

 

 

 

四、香道具

 

1.銀葉(雲母片)

 

 

2.香碳

 

 

3.香爐(內含專業無味香灰)

 

 

4.香包(囊)

 

 

5.銀葉盒/重香盒(金銀蒔繪)

 

 

6.火箸、灰押、羽帚、銀葉夾、香匙、香筷、探針(鶯)

 

 

五、香割道具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南宋香室

 

 國家級工藝師崔國琴早期作品(雙面滿刻標準文人壺)

 

全手、容量約350cc.

 

全美品,無證書(保真)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Aug 04 Sat 2012 19:55

 

南宋時期工商發達,城市生活繁華便利,文人們品玩生活趣味;而焚香、插花、點茶、掛畫等四藝,也因此普及於街坊市井,人們藉著這些文化活動增益了視、嗅、聽、味及觸覺等五感的體驗,而各種感官所得到的訊息而引發的效應,也豐富了有宋一代文化的多元面貌。

 

 

 

南宋時期工商は発達して、都市はにぎやかな便利が生活して、文人達品は生活の味を遊びます;そして焚は香ばしい、生け花、お茶を注文する、掛けて描いて四の技能を待って、もそれゆえに隣同士市の井に普及する、人人もによってこれらの文化イベント、増加する加えて見て、嗅ぎて、聞く、味及びタッチなど五感の体験、そして感官の所得が行く情報はそして引き起こす各種の効果、も豊かだ宋の一代文化のさまざまなありさまがある。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宋香室(蛋面羊脂)

 

D:1.3cm(不含戒台)

 

H:0.7cm

 

W:8.56g

 

Origin:Ho-Tian

 

Dynasty:近代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壽山石 /現代

 

H:33cm

 

L:14cm

 

W:9999g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秦嶺之父紫砂老藝人秦酉桃(曼心),土Q工細一派大師風格

 

南宋香室

 

容量:300cc.

 

附証書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宋香室


張璿製作一諾刻繪黃金段泥花盆

l遇見南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